口腔醫(yī)師該如何對完成治療的病例,作隨訪檢視分期?
一個負責任的口腔醫(yī)師,每當完成一個案例后,應當以書面形式(信函或賀卡)明確恭賀患者,包括:患牙已完成哪些治療項目?目前病情狀況如何?
在患者離開診室前,更必須給予必要的術后指導,包括:提醒患者在麻藥作用尚未消退前,應盡量避免作咀嚼咬合;告知患者目前是以何種充填材料作修形填補?可否正常承擔咬合力?接下來該于何時復診檢視?或作何種后續(xù)治療?將由哪一位醫(yī)師為他(她)服務?(并主動給予相關聯(lián)系方式)在等候治療期間,是否需要服用藥物?若有必要服用藥物,服用該藥物的目的是什么?該如何服用?須留意哪些副作用和副反應?當出現(xiàn)副作用時,又應作何緊急處置?
針對完成根管治療后的定期回診檢視,除了按照一般建議,在術后3個月、半年、一年與兩年常規(guī)復診以外;如果有特殊病情狀況,或施術者(operator)因診療所需,或想藉由密集觀察以積累臨床經驗時,均可較常規(guī)復診頻率更加密集地自行進行必要的隨訪檢視。而每次檢視的重點,當然得先放在完成治療后,該患者在主觀上,求診時的主訴問題是否已獲得緩解或消除?是否有其他不適或癥狀出現(xiàn)?然后,再客觀地以專業(yè)眼光判斷患者的口腔衛(wèi)生習慣是否符合標準?并提醒必須加強清潔之處及其要領為何?特別需檢查該治療牙上的復形充填物、義齒冠等密合性如何?其口內整體牙列咬合是否穩(wěn)定?會不會對治療牙造成過大的咀嚼承載受力?治療牙周圍的軟硬組織結構,是否達到基本健康標準,或是否需要執(zhí)行必要的處置,以求改善?然后,再拍攝各個不同角度的根尖X線片,和之前的影像記錄作對比。
術后不同時間點檢查哪些內容?
按照病情不同,對病例隨訪分期的規(guī)劃,自然應該有所不同。下文僅就常見根管治療案例(施行“非手術性”(Non-surgical Endo Tx)或“手術性”(Surgical Endo Tx)根管治療之后),依隨訪檢視的重點,所做的分期說明:
術后一周:根尖手術縫線拆除,或經緊急膿液引流手術腫痛消退情況的檢視與評估。
術后二周: 術前已有牙齦膿包的病例,經治療后,膿包消退和牙齦腫痛狀態(tài)的檢視與評估。
術后三周: 對治療前,原有明顯腫痛不適的病例,評估以確定該治療牙可否置入永久性強化復形物,如釘柱或贗復義齒冠;或需施行咬合調適,甚或顳頜關節(jié)檢查等。
術后六周: 觀察牙根周旁原本骨組織病灶,是否已有復原跡象、或治療牙原本并存有牙周問題者,是否需進一步處置(如翻瓣手術)。
術后兩月:對曾置入誘導牙根成形或促使根尖閉合藥物者、給予非手術性管壁穿孔修補者、翻瓣手術后拆線者、根尖手術切口愈合者的檢視等。
術后三月:對已合并施行過牙周手術者(如牙冠增長或鄰近阻生齒拔除手術),評估確定該治療牙,可否進行贗復義齒冠配戴程序等。
術后六月:對有以直接覆髓病例之檢視、或因鈣化或阻塞性根管治療后、或原有較大牙根周旁病灶,經非手術性根管治療后、承續(xù)追蹤經誘導牙根成形、或促使根尖閉合、或施行非手術性管壁穿孔修補之病例、或對根尖手術切口愈合之再檢視等
術后一年: 根尖周病灶,若有不如預期愈合復原者,需考慮根尖手術介入。
術后兩年: 對術前沒有任何根尖周病灶的病例,此刻仍未出現(xiàn)新的癥狀或不適,且腔衛(wèi)生習慣良好者,或可停止后續(xù)隨訪;或對以根尖手術介入后的病例,評估與檢視其根尖周病灶愈合復原狀態(tài)。
術后三年: 對曾行根尖手術或管壁穿孔修補術(不論是以手術性還是非手術性方法介入)者,或對誘導牙根成形、促使根尖閉合的病例,或術前根尖周病灶大且廣且術后愈合復原尚未完全者,或原來失去的牙槽骨板還未完全重現(xiàn)者,皆須持續(xù)隨訪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