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用藥控制不佳的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術常應用于藥物控制欠佳的青光眼患者。20世紀90年代,隨著抗代謝藥物的引入,濾過泡疤痕化問題得以解決,然而術后低眼壓的發(fā)生率卻有一定程度上升。
小梁切除術后低眼壓的定義有(1)術后眼壓低于6.5mmHg或(2)術后3個月及以后在除外濾過泡漏的情況下至少連續(xù)3次隨診眼壓仍低于5mmHg。其發(fā)生率在不同研究中出入較大,從1.6%到42.2%不等。目前認為其危險因素主要有低齡、近視、濾過泡位于側面、術前降眼壓藥物的應用、激光斷線等。
但小梁切除術后低眼壓與長期的手術成功與否、視力預后等有何關聯(lián)目前尚不明確。針對這一問題,UCLA一項回顧性研究給出了一些線索。文章納入了符合后一種定義的低眼壓患者,即手術3個月及以后在除外濾過泡漏的情況下至少連續(xù)3次隨診眼壓均低于5mmHg。
此項研究回顧了1990年至2013年在UCLA眼科中心行小梁切除術并長期隨訪的3659例患眼,其中64例(1.7%)發(fā)生術后低眼壓。研究按照1:2的比例納入同期130例未發(fā)生術后低眼壓的患眼進行對照研究。194只眼中,83眼手術由醫(yī)生1完成,62眼手術由醫(yī)生2完成,另外還有三位醫(yī)生分別完成35眼、13眼和1眼的手術治療。分析其術前及術后的視力、眼壓變化、角膜厚度、術后視力、眼壓波動、應用激光斷線等。
比較發(fā)現(xiàn),術后激光斷線的應用與低眼壓的發(fā)生率呈負相關,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不同,研究者認為可能與既往研究所納入患眼均為正常眼壓青光眼而本研究納入了各類型的青光眼,術后目標眼壓設定不同,選擇激光斷線的時機亦有不同所致。此外,不同手術醫(yī)生對于術后目標眼壓設定也與低眼壓的出現(xiàn)存在一定相關性。研究還發(fā)現(xiàn),術后低眼壓的發(fā)生與遠期的視力預后及是否需再次手術均無顯著相關性。影響視力的因素在低眼壓組主要為低眼壓所致的黃斑病變,其他患眼中則主要為青光眼控制不佳所造成的視力的進一步損害。
這一發(fā)現(xiàn)低眼壓并非小梁切除術手術失敗及不良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但考慮到這是一項回顧性研究,諸多結論仍需前瞻性實驗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