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萬物更新,想象得到,不久之后山花爛漫,綠草如茵……一切的美好都被賦予嶄新的氣息,一切的夢想都有了嶄新的開始。然而,卻有人再也看不到巍峨的山川、壯闊的大海、燦爛的朝陽、絢爛的晚霞……
2016年,無數個生命戛然而止。45歲的南方醫(y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yī)院創(chuàng)傷骨科主任醫(yī)師金丹、45歲的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血液科醫(yī)生王昭、49歲的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呼吸科尹小文醫(yī)生……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驟然而去,前行的腳步戛然而止。從今而后,日升月落、潮漲潮汐再與他們無關,冬去春來、花謝花開他們再不能見證,父母老去、兒女長大,他們卻一直缺席。他們的身影無不印刻著兩個沉重的字眼:過勞。
總有人戰(zhàn)死沙場,總有人悲痛欲絕。而觀眾,從驚訝、擔心、害怕到僥幸、堅持、逃離……兜兜轉轉過后,過勞似乎被看作理所應當且逃離不掉的常態(tài),一些人開始沉默、冷淡。這是社會的悲哀,是法治的悲哀,更是那些離開的年輕生命的悲哀。
辛勤勞動、甘于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延續(xù)千年仍然是今天的主流價值觀。“年輕人就該多吃苦、多奮斗”成了無數年輕人奮力前進的人生信條。而社會在高速度的運轉之下,企業(yè)在激烈的競爭之中,“舍小家、帶病堅持工作、加班熬夜”也被不少公司企業(yè)視為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提倡勤奮努力、盡職盡責并沒有錯,但如果讓過勞與奮斗齊名,那只能給青春留下更多遺憾。
“某醫(yī)生手術20小時,結束時,腰已僵硬不能動”等新聞常見于報紙、社交網絡,醫(yī)生精神固然可貴,但在輿論的大肆表揚之下,很容易讓人形成誤讀:連續(xù)工作幾十個小時是值得被提倡的。更有新聞用“12小時看130位病人”表揚一位醫(yī)生的敬業(yè)奉獻。如此種種不規(guī)范的、甚至可能是不珍惜自己生命的行為,被當作了正能量。
誠然,這個社會需要一種精神、一種榜樣去激勵更多的人奮斗前行。但在這個人人都更加看重“權利”的時代,超越正常生理極限、罔顧已有的勞動法規(guī),用“加班加點就是好”對勞動者進行精神洗腦,無異于對勞動者權益赤裸裸的侵害。以付出一個人的生命為代價去換取另一個生命或理想中的經濟效益并不值得提倡。
“過勞”現象在各個行業(yè)里蔓延。“互聯網+”的繁榮讓程序員成為香餑餑,但其高效快速的工作模式也導致了極高的猝死率。“本周末正常加班”、“本周六因霧霾放假一天”是程序員苦中作樂的笑談,也是無數互聯網公司視為正常的規(guī)定。新聞行業(yè)同樣作為過勞死的重災區(qū),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共有28位媒體人因過勞去世。一個人離開,千千萬萬的人站出來,追憶、悼念、控訴這些本不必要且既成事實的犧牲。但關注和喧囂過后,輿論也未必會成功推動勞動者人身保障的進一步完善。
過勞,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也是許多人必須直面的現實。在這個高等教育大規(guī)模普及的年代,沒有誰不可替代,空氣中都氤氳著競爭的味道,而肩負著生存壓力的青年,只有靠努力工作、加班來緩解當前的困局。但,青年是中國夢翱翔的永動機,是國家興旺的脊梁,是民族復興的倚靠。青年健康,經濟轉型、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才能涌入源源不斷的力量。如果法律不能保護青年的健康,如果社會不能停止對于過度勞動不求回報的大肆宣揚、助長歪風,必將導致青年羸弱,那誰又來助力中國夢的實現呢?
2017才剛剛開始,美好的夢想都值得被期待。但愿每個勞動者的權益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但愿每個年輕的生命都能絢麗綻放,但愿法治的觀念真正深入人心,但愿社會的進步與人性的關懷映照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