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患者會患代謝病的幾率是一半
摘要:因肥胖、高齡、基礎疾病等,成為代謝病的威脅。肝移植手術后代謝病的并發(fā)率高達50%-60%。
《中國肝移植受者代謝病管理專家共識》發(fā)布
本報訊(記者王丹特約記者王蕊)日前,由中國醫(y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yī)師分會等行業(yè)學會聯合撰寫的《中國肝移植受者代謝病管理專家共識》發(fā)布。《共識》指出,以肥胖癥、
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為典型代表的代謝病,嚴重影響肝移植術后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在改變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將相關免疫抑制劑最小化,必要時使用
藥物治療,是防治代謝病的核心舉措。
根據中國肝移植注冊數據庫,肝移植術后患者10年生存率小于60%。在肝移植術后1年死亡受者中,63%與心
血管疾病、腎病、感染以及新生腫瘤等非移植直接因素相關。肝移植術后代謝病的發(fā)病率高達50%~60%,且隨著術后時間延長,發(fā)病率逐漸升高。
《共識》指出,術前基礎疾病、肥胖、高齡和供者基因多態(tài)性等,均是肝移植術后發(fā)生代謝病的危險因素。且除霉酚酸酯外,糖皮質激素、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劑等長效免疫抑制劑,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導致代謝病發(fā)生。
對于代謝病的預防、治療以及藥物選擇,《共識》給出了13條建議,包括肝移植術后患者應使用含霉酚酸酯的無激素方案,或者霉酚酸酯聯合使用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減量方案等。《共識》還提出,肝移植患者應重視代謝病的監(jiān)測,至少每6個月對免疫抑制方案評價一次。
多位專家表示,《共識》的發(fā)布旨在提示
醫(yī)患雙方重視代謝病的防控,但更多具體問題尚需進一步研究解決。例如,移植前與移植后代謝病的診斷與處置是否有區(qū)別、移植患者與非移植患者代謝病相關治療目標值是否相同等。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