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不到新的東西
晉升無望沒發(fā)展
我們都知道,過于頻繁地更換工作,不僅會讓我們的履歷變得“有污點”,更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適應能力不強,對企業(yè)不忠誠的人。
那么,是不是在同一份工作堅持得越久越好呢?未必如此。
美國網絡流媒體提供商Netflix的前首席人才官PattyMcCord負責公司的企業(yè)文化,她說跳槽是一件好事,并建議年輕人每3-4年換一次工作。
同一份工作做了3-4年后,對于技能的掌握已經相當嫻熟,這時你會面臨由于晉升空間有限帶來的職業(yè)發(fā)展瓶頸。當你覺得自己的一攤活兒“閉著眼睛也能做完”,還有大量的時間淘寶、發(fā)呆、游戲,甚至是追劇時,才是真的危險——得心應手的工作正在形成你的舒適區(qū),并逐步裹挾住你的進取心。
進入舒適區(qū)的我們常常拒絕改變和學習新的知識,更有甚者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感覺自己能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少,成長空間也越發(fā)有限。
而此時如果選擇跨越一個新的臺階,更大的挑戰(zhàn)會激發(fā)你新的想法,使你獲得進步與成長,從而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
2與直屬領導關系不好
一言不合就辭職
“員工因公司而加入,卻因直屬領導而離開”,這句話曾引發(fā)很多職場人的共鳴。我們選擇一家公司,看重的是個人以及平臺的發(fā)展前景,而離開一家公司,往往是因為與直屬領導關系不合。
Lisa曾是北京一家教育公司營銷總監(jiān),性格強勢,狼性十足,公司的業(yè)績一路攀升,離不開她的功勞,若公司成功上市,她的身價會翻好幾倍。
然而,三年前,她放棄了優(yōu)渥的待遇,跳槽去了一家10人不到的移動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公司。
面對很多人的不解,Lisa說出了她自己的想法:“錯過了下海經商、錯過了股票市場、錯過了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這一次,我想直面迎戰(zhàn)移動互聯網的沖擊!”
Lisa將自己原來的經驗復制過來,組建團隊、組織培訓……想在新公司大展拳腳,但事實并沒有想象得那樣順風順水——不到半年,就因為和CEO營銷理念不合,經常發(fā)生爭執(zhí),憤而辭職。
Lisa的事例告訴我們,選擇領導和選擇平臺同樣重要。直屬領導是我們的匯報對象,也是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人,了解其脾氣秉性、處事方式、工作理念和態(tài)度后,再選擇加入一家公司,是保證我們未來順利開展工作必不可少的步驟,否則會因無法磨合而兩敗俱傷。
3與企業(yè)價值觀不一致
道不同,不相為謀
幾天前,在微信內部舉辦的“領導力大會”上,張小龍的演講再次刷爆了我們的朋友圈,他指出:要警惕KPI和流程,KPI只是產品的副產品,做好產品后,KPI自然也就達成了。
他以春晚的紅包大戰(zhàn)為例,提出企業(yè)中存在這樣兩種價值觀:
如果把目標和策略定為如何幫助用戶更高效地搶到紅包,產品邏輯就變成了廢除所有多余過程,只為大家搶得開心,這樣不僅可以獲得良好的口碑,數據也自然會很好;
而如果只是為了匯報時的數字好看,產品經理則會選擇讓大家點擊更多的次數,花費更多的時間在搶紅包的事情上,搶100次才能搶到一個紅包,也可以迅速積累大量用戶。
當然張小龍倡導的是前者,但是,如果你看重的是后者,說明你與企業(yè)的價值觀不符,這并不是一份適合你的工作。
企業(yè)一直講究要尋找的是同道中人,也就是價值觀一致的人。
而作為求職者,也應該尋找一份和自己價值觀一致的工作,才能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否則,只會讓我們在無盡的會議討論中浪費口舌。
職場上,“知道自己要什么”最難得,有時堅持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一旦發(fā)現不對,不如急速剎車,去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發(fā)展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