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癬”其實不是癬(真正的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而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其發(fā)生與嬰兒消化能力差,身體特異反應有關。這些嬰兒對某些物質如牛奶、魚、蝦、雞蛋、大豆等中的一些蛋白質,空氣灰塵中的螨類、花粉、動物毛、化學纖維等,比一般孩子敏感。這類物質被孩子消化道或呼吸道吸收后,便可誘發(fā)“奶癬”。一般多發(fā)生于出生2~3個月的嬰兒,其發(fā)病率約為3%。到1~2歲時,癥狀可明顯減輕或消退,極個別的可持續(xù)到成年。
治療“奶癬”要從發(fā)病原因著手。哺乳期的媽媽,應避免吃辛辣、蝦蟹及海鮮等“發(fā)物”,以免致敏物質通過乳汁影響嬰兒。人工喂養(yǎng)的嬰兒,可在牛奶煮沸后再煮一陣,以盡量破壞引起過敏的物質。不要給嬰兒喂得太飽,可在兩次哺乳間喂一些清水或糖水,以減輕消化道系統(tǒng)負擔。
同時,注意保護好嬰兒的皮膚。衣服應用棉紡材料制作,注重寬松、柔軟,忌用羊毛、化纖產(chǎn)品及粗布制做內(nèi)衣。嬰兒尿布應勤洗、勤換。居室內(nèi)空氣要新鮮,避免過熱、出汗。注意將嬰兒指甲剪短,以防搔抓患處時損傷皮膚。病變部位忌用堿性肥皂和熱水清洗,也不宜涂擦香水等化妝品。發(fā)病嚴重的暫時不進行預防接種。
輕癥“奶癬”一般不需要用藥,待其自愈;如癥狀明顯,可在??漆t(yī)師指導下服用抗過敏藥物,如非那根、撲爾敏等;同時用一些輔助藥物,如維生素C和鈣粉,以降低敏感性。病變局部可用青黛散涂抹,或用1%淡鹽水紗布濕敷。局部有感染時,應使用抗生素。注意皮質激素類藥物一定要在醫(yī)生指導下應用。
(實習編輯:黃俊達)